近兩年來工學院各系陸續斷網,電機系和機械系正是帶動風潮的兩大主要系所。

電機系在上一個學年(九十七學年度)實施新生斷網之後,該屆學生升上大二時就不再被斷網政策管束。

然而就在200911月初,廖長柏技佐請同學代為轉達至電機系大二班版的文章中,

直接宣達系方臨時的斷網政策。這篇標題為「[公告]大二夜間斷網」的文章,

內容言簡意賅:「據德樓9F 1~18寢實施夜間斷網;實施日期:11/11號,凌晨00:00~6:00」。

由於事發突然,當天就引起學生的反彈,而身為班上一份子也同時是學生會權益部成員的謝京汝同學,

自告奮勇地設計問卷來蒐集同學意見,並偕同班上同學出席系務會議,成功地暫緩了系上的斷網政策。

 

 行動

謝京汝說:「當時很緊急的說要開系務會議,所以那個時候從設計問卷到收回都超趕的。」

謝京汝同學並表示,因為問卷的問題絕大多數都是開放式的問題,因此收回的問卷裡面,

大部分的回應都帶有強烈的情緒,真正理性而具有參考價值的問卷只有三份而已。

 

 B版上,斷網政策的“危機”持續發酵,於是技佐也解釋系方決定斷網的原因。

廖技佐表示,系方斷網的原因主要是參考機械系的作法(機械系因家長要求,所以大一大二皆網)。 

另外電機系老師也認為上課情況不佳,所以才決議斷網。 

而後來在系務會議上,謝京汝及同學得以面對面和主任、老師溝通,

謝京汝說:「部份系上老師說,家長頻頻打電話到系辦說同學課業表現不佳等等,希望系上想想辦法。」

為此,謝京汝無奈的表示:「斷網好像是系上老師們所能想到的唯一辦法。」

 

理由

在系務會議之前,謝京汝有和同學以及學長姐討論要如何提出理由去反駁學校的說法。

謝京汝說,他們原先想到的反對斷網的主要理由是「功課和社團要用到網路」,

然而他認為學校可能有充足的理由擋下,例如老師可能會反問:

「哪個老師規定功課一定要晚上做」或是「學生應該玩社團玩到這麼晚嗎?」

在理由有可能站不住腳的情形之下,謝京汝等人採取了比較折衷的策略,

和學校交涉時提出的反斷網理由變成是:

「同學認為期中斷網沒有意義,等到期末,系方再根據學期總成績決定要不要斷網似乎比較恰當。」

而在問卷的最後,謝京汝也設計了這個問題:

假如真的要斷網,你希望過幾點之後斷網?為什麼?

他的設計想法是:如果系務會議仍然不幸決議斷網,

他們可以直接提出同學接受的斷網時間,盡可能為同學爭取最大權益。

 

成果與但書

系務會議結束後,系方決定不斷網,但是並沒有說明理由,我們可以猜測兩種可能:

一來是他們真心採納了同學的意見,二來則可能只是單純不想再讓學生進行抗議,惹出事端。

 

然而,系方的不斷網決定是有“條件”的。

廖技佐在一篇標題為「系上決議接受同學提議觀察同學上課情形至本學期末」的文章中表示:

「下學期開始,如果老師認為上課情形仍然不理想,就會直接做成斷網決議,也請同學能自律。」

技師並在另外一篇同樣標題的文章回覆:

「斷網是手段並非目的,況且同學也無法完全能說服老師為何早上1~6點需要用網路。

如果說社團從下課5點玩到晚上11點,這樣會不會有點久,做作業應該會打瞌睡吧?

再說來學校除了社團要玩,上課應該是學生最重要的工作,是本分更是義務,

對於斷網我倒沒有那樣悲觀,同學互相督促一下,時間規劃安排一下,作業之餘一樣會有“娛樂時間”。

多多照顧身體吧,熬夜通宵有害健康滴」。技師的一番話道出大多師長的看法。

 

現況

謝京汝說,即便他們擋下了期中斷網,下一屆新生升上大二的時候仍然會被斷網。

廖技佐的文章內容中說道:「去年是大一斷網,今年是大一及大二,明年是1~3,大四則不斷網」,

所以,如果電機系系方沒有改變這項決策,今年新生的網路有可能會一路被斷到大三為止。

 

由事件簿窺探學生議題的操作盲點

這次期中斷網的政策突如其來,同學們都飽受驚嚇,可以看出政策形成過程的粗糙程度。

斷網政策首要之惡不在於斷網對於學生自制能力的羞辱,而是決策過程對於學生的不信任。

像是技師的一番話,說明了系方是以管理者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學生,

政策的形成過程不需要學生的討論,或者為了方便,

產生「乾脆讓政策先通過,學生有意見再說」這種類型的思維。

 

電機系的同學在操作議題的過程中顯然對於「決策過程」和「學生自制能力」兩點都沒有著墨,

一來可能是這樣“攤牌”比較傷感情,二方面則是我們通常都疏忽了決策過程的不合理,

而是比較側重在如何「反抗政策」,也因為行動的動機純然出於反抗,

也導致我們比較沒有機會透過正反的思辨讓議題核心得以顯現

例如:教育的本質是要靠「教育者」根除誘因還是讓「受教者」健全身心),

我個人認為這是電機系大二斷網事件較為可惜之處。

而最後和系方辯論的時候,學生提出的論點是「期中斷網沒有意義,要斷等到期末再斷」。

這樣短期妥協式的學生行動,不僅在這次出現,在很多其他的學生行動中皆是如此。

因此,我們必須擬定一套「教戰手冊」、一種論述的操作手法,以及保留下每一次行動的歷史紀錄,

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行動可以有更全面的觀點,並且讓全體同學都能參與其中,

讓所有同學都瞭解公民參與的真正樣貌,讓校園民主更加普及與細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gustme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