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院以及醫學院部份系所,基於幫助同學維持身體健康等理由,對同學採取了斷網的措施。
這個動機看似合情合理,但當我們認真檢視,就會發覺到系方的動機固然合理,
但是由於決策過程的壓迫性,以至於疏忽了可能的配套措施和替代方案,
而這個疏忽都是學生加入討論之後非常有可能避免的。
學生可以改善這個疏忽的原因很簡單:系方不是政策利益相關人,自然難以體會學生的想法。
因此,系方基於本位思考,會認為斷網十分便捷,於是就直接下達斷網的指令。
然而學生是利益相關人,一定會思考更多利弊得失,
所以學生的想像中就不會只有「斷網」一個選項,會有各種不同的可能了。
我們以下就舉出其實學校就已經有試辦、他校已經嘗試過,或是我們想出來的一些配套措施,
希望可以給師生多一點的政策想像。
寧靜寢室
「寧靜寢室」是一個概念,他可以提供一般宿舍另外一個選擇。
台灣有很多大學都有嘗試過設立「寧靜寢室」或是「安靜寢室」,
設立的緣由多半是基於部份同學希望有相似生活作息的室友,以獲得比較安靜的睡眠環境。
因此,如果有同學自覺網路戒不掉,或者認為室友作息不正常,是否可以考慮寧靜寢室作為替代政策?
我們可以從本校的實際執行狀況作為參考。本校其實也設有寧靜寢室,
然而規模非常小,全校只有一間而已。
這間寢室就座落在明德樓,而且事實上這間寧靜寢室並沒有明確的規章,更沒有斷網,
但是住在裡面的同學滿意度很高,因為他們都是自願進駐的。
我們以問卷的方式調查了其中一位同學的意見,該名同學表示,他之所以會住進寧靜寢室,
是因為女宿的設備及隔音不佳,同一層樓間,作息不同很容易受到干擾。
而寧靜寢室位於明德樓,可以獲得安寧的生活空間。
寧靜寢室的制度設計反而不是讓她採納此類寢室的主因,
吸引他進住的另外一點是有共同生活習慣的同學可以相處在一起,增加了住宿的舒適度。
從這位同學的住宿情況來看,寧靜寢室似乎非常能夠提供同學一個自在的環境,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是基於自願而非他律。
如果校方或系方認同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應該要讓同學自己選擇是否要住宿寧靜寢室。
雖然現在的寧靜寢室並沒有斷網的措施,住在其中的同學也表示如果斷網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些許困擾,
然而當未來寧靜寢室普及化,就可以訂出部份斷網的寧靜寢室,提供依賴斷網來克制自己的同學進駐,
這樣比起斷網政策是否更加人性,也更加具有教育意義呢?
期中預警
學校之所以會制定斷網政策,無非也考量到了學生的課業表現。
不過,學校至今仍無法提出數據去證實網路和課業表現的相關性,
也因此斷網政策若基於這個觀點而實施是不太合理的。
所以,若從學校的動機出發,單看課業表現的話,「期中預警」應該對於學生較有幫助。
所謂的「期中預警」就是每一個系所年級都有導師負責關心學生,
而導師可以在期中或之前就知道學生在前半學期的表現,那麼當學生成績太低的時候,
導師就可以主動關心瞭解,預防學生被當的情形。
或者,該系的任課老師也應該關心課堂上同學的成績,而且任課老師是一定會知道同學成績的,
因此這樣的關懷模式會比導師的介入更加頻繁有效。以本校醫學系為例,
該系大三時,任課老師會在每一次成績出爐時約談該次考試成績表現不理想的同學,
甚至幫同學擬定補強的方法,這種作法不是比效果未經證實的斷網政策更為直接嗎?
個案輔導
在討論斷網政策的時候,有一個不可避談的議題是:
「如果我們發現有同學真的因為網路導致課業上的荒廢,那我們要怎麼辦?
學校有責任嗎?還是就是學生自己的責任?」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訪問了反對斷網政策的李媽媽,她表示:
「學校要付教育的責任。像是我的小孩常常也會用網路用到很晚,她爸爸就會教導她說健康更重要,
類似於這樣,學校應該要讓學生瞭解為什麼不要一直用網路,
然後如果學生瞭解之後還是依然常常半夜上網,那學校可以介入輔導。」
我們認為,個案輔導的方式遠比大規模地毯式的斷網政策更加細緻,也更加重要。
一般學生對於網路的依賴性使用其實是有其心理因素的。
馬斯洛曾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從生理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與愛、自尊,一直到自我實現。
從這個理論出發,若同學如果過度依賴網路,那就有可能是某個層次沒有被適切的滿足,
假使我們直接斷了網路,那麼我們可能就失去覺察背後心理缺失的機會。
李媽媽的意見也類似於我們的看法。她說:
「如果這位學生自制力差,你就算斷網,學生在其他方面還是會表現出自制力差的樣子,
不如教育他、輔導他做好,而不是用強制性的方式。」
自制力和心理需求等等,都一樣無法藉由“斷網”政策這樣強制性的他律獲得自主性的改善,
反而會留下病根在其它時機發作。
不過,如果一個同學的網路依賴過度,到了「網路成癮」的程度,那就有需要接受輔導。
根據柯志鴻醫師的說法,在以下九項中符合六項以上的話就可以懷疑是罹患「網路成癮症」:
1、整天想著網路上的活動
2、多次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
3、耐受性:需要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滿足
4、戒斷症狀:幾天沒有上網會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焦躁不安、或無聊
5、使用網路的時間超過自己原先的期待
6、持續的想要將網路活動停止或減少,或有多次失敗的經驗
7、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的活動上或離開網路上
8、竭盡所能來獲得上網的機會
9、即使知道網路已對自己造成生理或心理的問題,仍持續上網
當我們知道一個同學得到網路成癮症,那麼學校就必須介入輔導,給予心裡上的輔導或是予以斷網,
那此時的斷網才是合乎情理的,而不是說沒有「網路成癮症」的同學也要被“治療”。
★小資訊:中正大學的網站上有很多「網路成癮症」的相關資料可供參考:
http://advising.ccu.edu.tw/manage/flow1.html
校園宣導
如果學校真的在乎「學生過度使用網路」這件事情的話,是否應該要做校園宣導呢?
以國立中正大學為例,他們從2009年開始,將十月十九日至十月二十三日列為「網路成癮防治週」,
透過為期一星期系列的活動與影片欣賞,讓同學們了解何為「網路成癮」,並且加以預防、改善。
縱使同學表示並不會很想參與,但是這樣的宣導活動卻是必要的。
如果不做校園宣導而直接採取斷網措施,是否就等於認為「硬性管束」遠比「柔性教育」還要重要呢?
配套措施本身的政策公共化
雖然我們舉出了這麼多的配套措施,然而並不是說只要是配套就是好的,
實踐的過程中更需要同學和校方的溝通。像是中央大學兩年前規劃了寧靜寢室區,
後來卻因為成效不彰而取消;中正大學則即將在下學期試辦寧靜寢室,
但是這個政策仍然是校方單向的施政指令,在研擬之前沒有和同學有充分的溝通,
這樣的政策就有其危險性,最終可能導致一個可以讓大家都滿意的政策變成人人喊打的對象。
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政策,只要和學生生活有關,校方都必須和學生一起討論,
而不是非得等到學生反彈才做修正!而我們身為學生,更可以想像:
失政對於行政人員根本沒有影響,但是犧牲的卻是我們的權益。
所以我們更應該時時間都學校的所作所為,並且要比學校有更多的施政想像,
多多透過學生自治組織向學校表達建言,而學生自治組織應該廣納同學的意見作成具有代表性的全體意見,
再行向學校表達,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結語 ─ 更廣闊的學生自治
我們從以上可以知道,斷網政策有非常多的替代方式或是配套措施,然而這些都是系方難以想到的。
也因此學生參與決策是有其必要性,藉由所代表的不同身分,
我們才能進一步思考出管理者所忽略的重要概念。
學生自治的力量必須結盟。這樣的結盟才會讓政策有更多面相的思考,
也才有辦法讓全校進行改變或研擬出適合全校的政策模式。
基本上,「斷網政策」應該不是「因系制宜」的政策,每個系所思考斷網的考量都差不多,
因此在進行政策想像的時候,更要讓全校進行串連,才會有助於全校問題的解決。
各位還可以再動腦想想看,到底還有哪些是可行的配套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