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體制外的改變
事實上,如果要「反斷網」,除了體制內的改變之外,
還有像是投書媒體、發放傳單、遊行抗議等等管道可以運用。這些管道雖然是「體制外」管道,
但是卻「不違法」並合乎情理。我們要考慮到的,就是付出的成本合不合乎我們的目標和效益,
而這些成本包括使用體制外的人力物力、以及可能造成學校和學生對立的代價。
然而無論如何,在行動之初絕對不能遺漏了這些體制外改變的選項,導致我們的思考受到侷限,
我們要提醒自己:「只要論述站的住腳,絕對不會無路可走」。
論述的建立
如果行動不只是短期的抗戰,而是要去反對系上長期不重視學生的決策模式,
或是希望達成更有力的反對行動(例如:系上永遠不要斷網),論述的建立就會非常重要。
甚至,在短期的抗戰之中,行動者也非常依賴建立論述去擬定計畫,行動者會因此更瞭解局勢,
也更能組織凝聚力高的團隊。通常,行動者會在進行「公共討論」之前,就開始擬定初步的論述,
不僅可以成為強力的對外文宣,更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瞭解整件事情,凝聚初步共識。
而在建立論述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驟就是「蒐集資料」。
所有的行動必定都有相關的資料可尋,這些資料可以是歷史的陳跡,讓我們得以和前人接軌;
可以是嚴肅的社會學科,讓我們增加對整件事情的切入角度;
可以是發生過的新聞,讓我們知道其他行動的優劣。以下是我們在蒐集「斷網議題」時使用過的網路資源:
1、EdD-Online 教育論文線上資料庫, 台灣師大統籌 各師範院校圖書館合作建置
http://edu.lib.ntnu.edu.tw/edd/edd.htm
2、國立教育資料館
3、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
4、台灣立報搜尋系統
5、Google
6、思博網 ─ 中文電子期刊網路
http://www.ceps.com.tw/ec/echome.aspx
事實上,除了以上的資源之外,還有很多網路資源可以搜索。
另外,在網路之外,書籍、期刊,還有相關的人都是很好的資源,而在「公共討論」的過程中,
同學的意見就能夠和這些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併,形成更完整的論述。
最後這些論述就可以成為行動的重要內容,成為反/支持斷網的最大利器。
以上是我們在訪問過程、以及平時觀察中所得到的心得,然而行動和理念之間往往存在著落差,
因此我們的某些意見也許過於天真,有些需要更多錘鍊,
但是我們相信公共議題的眾多概念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要我們認知到這一點,
就會對於公共議題懷抱熱情、並且充滿對議題的敏感度,校園內會有更多理性溝通的機會,
真正充滿人性而且有個性的校園就會誕生。
我們要自己先相信:「大學生絕對可以自治」,
然後接下來才能大聲地警告學校的師長和行政人員:「你們必須清醒一點了!」。